甩一甩暗物质洗发水洗出的“浓密”秀发,穿上能“修复松弛”的石墨烯内衣内裤,坐在“想瘦哪里瘦哪里”的纳米按摩椅上——是不是很享受?如果还不够,那就走进量子返老还青舱吧,你能“永葆青春”。然而,为你打造如此“高科技”生活的,不是科学家,而是一些想象力超级“丰富”的商家。他们给产品贴上“高科技”“新科技”的标签,吹嘘神奇的效果忽悠消费者,借此高价出售。
我们早已进入尊崇科学的时代。然而,一些黑心商家就是利用消费群体这样的心理,给自己的产品贴上“高科技”、“新科技”的标签,吹嘘产品效果如何神奇,借此抬高售价,忽悠消费者上当受骗。不夸张地说,这些骗子商家把伪科学炒作之能发挥到了极致——“脑洞”有多大,“概念”就有多新。
用科学和正常逻辑打败蹭概念营销的伪科学,这当然是最有力的手段。可是,多数消费者对“高科技”、“新科技”了解不多,也没有上网求证的习惯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那么,面对消费者上当受骗,我们不能仅仅抱怨消费者的盲目和无知,而是应一方面做好科普工作,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与防范意识;另一方面,职能部门也应增加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,督促发布广告信息的媒介多些审核,多些打假的手段。
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,有人被披着伪科学外衣的概念商品所迷惑,也可以理解。这些用伪科学做幌子的商品,也需要打广告、做宣传,所以,在笔者看来,广告真伪的审核环节,应当成为虚假广告的过滤器。首先,发布广告的媒介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,他们应该是伪科学商品的第一道防线。媒介工作人员都是精英,当然比一般的消费者更具辨别能力,更容易发现商品借伪科学炒作的猫腻。
其次,无论是网站也好,传统媒体也罢,都要依据法规,认真审核所发广告的真伪,有无虚假宣传、夸大宣传的水分,更要对查验出来的伪科学炒作商品的广告说“不”,这是他们的法律责任所在。再者,媒介在对商品广告的防范上,比普通的消费者意识更强,即便他们对某些高科技也不了解,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现端倪。毕竟,一旦发生消费者上当受骗的案例,发布广告的媒介也要承担一部分连带责任。